首  页 动态信息 出口预警 国外市场准入查询 通报查询 应对工作 热点关注 综合分析 互动交流
 
 
首页
>应对工作 >专项研究成果
> 文章
 
 
 
极地航行船舶国际公约、标准及主要船级社规范分析
发布时间:2024-07-03 浏览次数:字体:【

一、项目背景

极地区域包括南极和北极这两个地球极寒区域,因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独特,对极地开发装备提出了鲜明而特殊的需求。随着极地领域技术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特别是极地资源开发的需求,极地船舶出现了大型化、多功能化、专业化、重型化的发展趋势,常规的规范应用技术难以满足极地新船型开发的需求,我国极地船舶领域技术的发展,需要先进标准的支撑和保障。目前,我国极地船舶领域仅有2项国家标准,标准严重缺失。为了促进我国极地船舶设计、建造技术的全面发展,亟需对国际国外主要极地航行船舶相关公约、规范及标准进行分析研究,以指导我国开展极地航行船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二、项目内容

项目组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极地航线船舶发展现状,结合国内极地战略下极地航行船舶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标准化资源,对极地航行船舶相关公约、各大船级社规范及国际标准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主要极地船舶建造及运行国家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分析研究,提出我国极地航行船舶技术标准建设工作建议,为促进我国极地航行船舶发展提供指导。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极地航行船舶领域国际公约、船级社规范及国际标准分析

围绕国际海事组织发布的极地航行相关公约规则、国际船级社协会及国际主要船级社发布的极地船舶相关规范指南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极地航行船舶相关国际标准等开展检索梳理,结合适用范围及主要技术内容分析其对我国极地航行船舶的适用性。

(二)极地航行船舶主要国家规范及标准分析

围绕芬兰、俄罗斯、加拿大等主要的极区国家已发布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开展检索梳理和分析,结合适用范围及主要技术内容分析其对我国极地航行船舶的适用性。

(三)我国极地航行船舶标准化工作建议

结合上述研究内容,围绕我国极地航行船舶实际发展需求,研究提出我国极地航行船舶标准化工作建议。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极地水域环境下海上作业(航行和破冰等)的技术路线、环境影响及安全性要求相比普通水域要高出很多。基于我国极地装备发展和极地战略需求,建议提前布局、重点突破,积极应对、主动参与极地船舶国际规则制定;在加强极地船舶技术储备和能力建设的同时,围绕船舶极区航行作业关键场景开展极地船舶标准需求研究和重点标准研究,为我国极地船舶设计和建造提供技术支撑。

(一)积极应对、主动参与极地船舶领域国际规则制定

由于阿哈马等船旗国的利益诉求,渔船和非SOLAS船舶暂时免于适用《极地规则》,但IMO仍认为有必要采取实际可行和灵活的方法,在制定强制性和建议性安全措施之前,探求更多可能性。2021521日,海上安全委员会第103届会议提出,船舶设计与建造分委会第7次会议批准了分委会提交的非强制性的《极地水域营运的船长24m及以上渔船安全措施指南》和《极地水域营运的300总吨及以上非营业性游艇安全措施指南》。我国远洋渔船用船部门和设计单位应积极应对,可应用指南积累经验,为将来该指南可能转变为强制性规定做好准备。

2022430日,海上安全委员会第105届会议提出《极地规则》已经实施5年,会议邀请各国提交立项建议案,以解决实施过程中发现的差距和挑战。我国积极参与极地事务,为保护极地地区环境,支持提高环境保护措施,达到航运和环保的平衡,但同时也因我国非极地周边国家,若提出措施过于严格,也将影响我国船舶在极地水域的通行成本。因此相关各方应积极参与到IMO极地规则的相关工作中,表达我国的观点和立场,保护我国在基地水域通航的自由权。

(二)开展极地船舶标准需求研究

以极地科考船为牵引,带动冰区船舶的设计建造标准需求研究。以共性基础技术标准研究为突破口,建立体系化的标准需求研究机制,不断推进高冰级极地科考船、极地运输船、极地邮轮、极地油船等重点船型关键技术标准研制。

围绕极地船舶关键应用场景和应用需求,研究分析现有国际公约、船级社规范、国外主要极地船舶国家技术标准,围绕构建我国自主可控的极地运输装备体系能力等船舶工业中长期规划目标,研究形成我国极地船舶标准体系框架和技术标准发展路线图,重点突出船舶动力驱动安全性、极区环境下的船舶设计、破冰动力系统、应急管理、环境影响评估、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三)开展极地船舶重点标准研究

针对极地水域环境特点和极地船舶设计、建造及运行要求,重点开展以下7类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极地冰区环境测量与预报标准;极地船舶结构设计标准;极地船舶材料标准;系统设备低温防护与防冰除冰设计标准;极地船舶甲板机械低温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评价标准;极地船舶推进系统标准;极地船舶实船测试试验标准。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