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动态信息 出口预警 国外市场准入查询 通报查询 应对工作 热点关注 综合分析 互动交流
 
 
首页
>应对工作 >专项研究成果 >项目成果介绍
> 文章
 
 
 
出口贸易国食品过敏原相关技术法规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1 浏览次数:字体:【

一、项目背景

               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是中国食品出口的重要贸易伙伴,这些国家对食品过敏原提出了严格的标准要求。为了帮助企业规避因过敏原技术要求造成的出口风险,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开展《出口贸易国食品过敏原相关技术法规及检测方法的研究》的项目,通过系统性分析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家过敏原技术要求,并根据出口企业需求开发蚝类产品过敏原检测方法,有针对性地突破了发达国家的食品过敏原技术性贸易措施。

二、研究内容

               该项目承担单位重点研究梳理发达国家和地区例如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过敏原法规和相关技术要求,包括过敏原种类、法规要求、标签标示要求等,并开展了与我国过敏原技术要求的比对研究,形成了出口食品过敏原的技术指南。

                项目承担单位研究研制了食品过敏原牡蛎成分的检测方法,利用了普通 PCRSYBR GreenI荧光 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三种方法进行分析检测牡蛎成分,阳性样品与阴性样品的扩增结果以及测序结果均与预期相符,而且荧光 PCRLAMP方法的检出限达的 DNA浓度水平达到了 0.01ng/μL,同时适用于低浓度样品的检测,能够检测出牡蛎成分含量为 0.1%的样品,填补了相关检测方法的空白,为以后其他海产品过敏原检测提供了思路。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帮助我国企业突破发达国家和地区关于的过敏原技术性贸易措施,增强进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三、成果应用

             (一) 食品企业掌握食品过敏原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有效路径本项目    

               本项目总结了我国与主要贸易国食品过敏原法规和监管等方面的差异,针对出口食品的过敏原管理提出了基于政府、行业与企业三个层面的相关建议与意见,并发布了《出口食品过敏原标识及管理技术指南》,并多次为上海食品企业宣贯和培训,提供了过敏原标签和 控制实例,针对出口企业提出了改进建议,提升我市食品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出口掌握食品过敏原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有效的应对参考。

             (二)开发针对食品过敏原牡蛎成分的PCR检测方法

      本项目利用了普通PCR 和 SYBR Green I 荧光 PCR 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LAMP 三种方法进行分析检测牡蛎成分,阳性样品与阴性样品的扩增结果以及测序结果均与预期相符,而且荧光 PCR 与 LAMP 方法的检出限达的 DNA 浓度水平达到了 0.01ng/μL,同时适用于低浓度样品的检测,能够检测出牡蛎成分含量为 0.1%的样品。通过结合 Ct 值与熔解曲线的特征峰 Tm 值分析,SYBR Green I 荧光 PCR 的方法能快速分析得到结果,不仅操作安全方便,检测方法特异性高, 而且可以降低检测成本。LAMP 方法通过结合荧光发色反应与扩增曲线分析,能更快的分析得到结果,对于低浓度的样品也可以在 40min 内完成检测,对于新鲜肉类样品的检测时间更短。简单的操作方法与设备要求更适合于现场检测。

               通过对牡蛎干、牡蛎粉等牡蛎食品及相关产品的检测,证明所研究的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出过敏原牡蛎成分,其中对于收集到的食品相关产品的检出率为 100%,在对于保健品中检测中,牡蛎粉的检出率也为 100%,而对于片剂类及胶囊类产品的检出率为 14.3%。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