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数据交换格式提供了允许不同生物识别技术之间实现互操作性的通用语言。随着应用程序的发展,出现了这种格式的不同时代版本,因此也需要确保其彼此兼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新发布的国际标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生物识别是一种可靠的验证身份手段,它是一种越来越广泛使用的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如使用机器可读护照进行边境控制、医疗保健、选民身份识别和限制进入区域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其背后的编码信息(即生物识别数据交换格式)也在随之发展。 为了确保不同生物识别应用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和数据的正确交换,ISO生物识别专家委员会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已为多种应用制定了许多国际标准。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元素和格式也在发展。为避免未来出现任何互操作性问题,专家们正在制定其它一系列标准,这些标准提供了能够以确定的方式扩展的格式。该系列标准的第一本刚刚出版,包括:ISO/IEC 39794-1《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1部分:框架》、ISO/IEC 39794-4《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4部分:指纹图像数据》以及ISO/IEC 39794-5《信息技术 可扩展的生物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5部分:人脸图像数据》 负责ISO/IEC 39794系列标准的ISO/IEC技术委员会主席帕特里克•格罗瑟表示,在支持生物识别互操作性的广泛而全面的国际标准中,这是最新的标准。他指出:“我们打算为所有生物识别模式制定国际公认的标准,同时考虑应用范围的多样性、数据的敏感性以及各种监管和管辖权要求。” ISO/IEC 39794系列标准是由ISO/IEC/ JTC 1信息技术联合技术委员会第37生物识别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其秘书处工作是由美国国家标准机构承担。 上海北美标准研究中心
|